2)王羲之_虚拟的十七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人一样的出色。」

  朱仑一笑。「也许有一天,你会看到我写的。」

  「是哪一天呢?」

  「我想是突如其来的一天。那一天,你会看到『朱仑十七帖』。」

  「里头写什么呢?」

  「写我们十七岁的人生观或什么什么观,是受了你大师影响过的。」

  「能影响什么吗?」

  「你会影响十七岁的『一念之转』。」

  「『一念之转』?我想到了一个现成的例子。来看这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是王羲之的名作,其中写人与人关系,达者心怀,跃然纸上。他说人与人『俯仰一世』,或者『晤言一室之内』,或者『放浪形骸之外』,『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但『情随事迁』以后,一切的欣然、一切的俯仰,都化为『陈跡』,虽然都是过往云烟了,『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喻之于怀』、『所以兴怀』,它们还在我们的心头。王羲之写出这些,都还潇洒,遗憾的是,他用了『痛哉!』『悲夫!』等感叹之词收尾,这就称不上达观了。真正的、第一等境界的达观不该『伤逝』,『所过者化,所存者神』,这才是高人一等的境界。不过,也别苛责王羲之,他写这篇『兰?亭集序』时,五十岁,他活到五十八岁死去,从作文到死前,他还有八年,我想他在最后的八年中该想通了,什么『痛哉!』什么『悲夫!』都是不必要的,人生该知离合之常与离合之乐,也知老之已至与死之将至,王羲之既然走到了『兰亭集序』那一高层次,他应该在生命晚年更高一点、更高到最高层,别人做不到,他应该做得到。」

  「你呢?你已经到了更高一点的最高层了吗?」

  「我想我到了,我们总要比一千六百年前的古人更聪明才对,是不是?总要比所有的古人更聪明才对,是不是?人之一生,本来的结局就是『终期于尽』,就是按一般流程,走过悲欢离?99lib?合、生老病死。但是,对某些瑰丽的人说来,人之一生,流程就不是那么一般,而是奇宕通幽、变化难测。最重要的是,在这种非一般流程的特异流程中,他的面对、他的诠释,是迥异一般的,他不做负面的反应,他有欢无悲、有合无离。在一般流程中,反应是悲伤的,他却没有或很浅很浅;反应是离情别绪的、往事如烟的、彩云易散的、繁华不再的、时过境迁的……他的反应,却看来异常,他总是从『莫忘欢乐时』的最高点来做『第一流的反应』。在他眼中,人的反应,跟着时空变化起伏,是二流以下的反应,『第一流的反应』绝不如此浅盘。『欢乐』对他是永久的、花开对他是永恒的、自然对他是瑰丽,不是伤春悲秋,伤春悲秋的人,感情乍看丰富,其实很浅盘。真正深于情者永远此春常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