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2、有无之法,大道愈明_长生可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或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此,便是朝彻。

  你要见天下之性,必然要参透天下运行的道理,参透万物的本质,看破生死之迷障,如此,方能大彻大悟,能够见天下之性。

  故而,朝彻,能见性。

  见天下性,方见己性,故而……见独。

  你参悟天下之后,便要开始参悟认知自己了,认知自己的本性,认知自己在这样的世界该有什么样的作为,认知在无数轮回当中,这一世,有着怎样的使命,对文明有着怎样的责任。

  如此,也就见了己性了。

  最后,便要跨越时空,将过去、现在、未来收纳于心中,参悟文明之理,参悟人生之义,为文明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而努力。

  如此,便是无古今了。

  庄子的八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都是基础,是修行之人认知世界的基本,所以不纳入境界,但实际上与金华一境息息相关,也与心斋息息相关。

  “朝彻”、“见独”、“无古今”恰好贴合见性,却又与坐忘无关吗?

  见性是有,坐忘是无。

  有离开无不是有,无离开有亦不是无,合在一起,才是道啊。

  而“不死不生”和“撄宁”,撄宁归为入静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已经是返璞归真,参有无之变了,而回光是有的极致,而非无的极致,故而,以光明为境界。

  至于不死不生。

  庄子言撄宁: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这就是不死不生了。

  杀生者,并非是杀人,而是“消灭念头”,念头一起,你就把它空掉,念头不起,便能长生不死。

  生生者不生,就是这个道理,你念头情绪经常泛起,便不得长生了。

  但,杀生,不生。

  都并非是强制压下念头,而是自然而然才行,有了这个境界,才能够去够撄宁的边,你什么都不想,但天地又一切随你。

  所以,不死不生,也就是半步撄宁,是入静的极高境界了。

  故而,入静、回光,并无高低之分,只是侧重不同,它们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道。

  “对于安平来说,分不分境界无所谓,对于后来者来说,这可是省却了数十年苦功的明灯啊,如此大善,大善。”

  体系越完备清晰,对于后学者自然越友好。

  嘉靖讨到了见性的三个境界,自是相当喜悦,知晓张执象如今应当是“无古今”的境界,而他自己,勉强算得上是“朝彻”。

  只是回光不同于见性,是有“反馈”的。

  他是大明皇帝,天然就有优势,功成身退之时,也能无古今就是了。只不过参悟有限,无法在坐忘上一一印证,入静的修为,可能就难以攀上去了,得用水磨工夫才好。

  眼珠一转,嘉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