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2、有无之法,大道愈明_长生可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靖觉得问了见性,不妨让张执象把入静的境界也细分一些。

  便笑道:“安平说了见性,不妨也说说心斋、坐忘?”

  张执象挠头,这个肯定要三丰祖师来说才最好,不过一通百通,他来说,也是一样的,便言道:

  《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首先要有志,不然心志不坚,外物萦绕,是无法静心的。”

  “故而,心斋可分为:存志、心符、集虚。”

  《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有注言: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所以,坐忘首先要忘掉心迹,并忘掉为什么要起心迹。故曰‘无迹’。”

  “无迹了,才能内不觉其身,外不识天地,所以才能旷然,旷达、浩大、豁然,是心与天地的连通,便是‘旷然’。”

  “旷然才能大通,与天地相通,以天地为母,能够昼夜母呼吸,往来通我玄。”

  “如此,便是胎息。”

  “故而,心斋三境为:存志、心符、集虚。坐忘三境为:无迹、旷然、胎息。”

  “空的极致是不死不生,故此为半步撄宁,返璞归真之后,无物不将迎也,便是撄宁。”

  “此为入静。”

  “回光三境:金华、见性、光明。”

  “见性方才讲了,半步光明是天下人见我之性,而光明则是天下人见己性后再见我性,故而非文明觉悟之当口,难见光明。”

  “说了高处,再仔细说说基础。”

  “金华分:金华乍现、金华正放、金华大凝。”

  “我们说观想天心,见先天元炁之光,其实观想的,都是虚的,真正的金华,能够看到的先天元炁之光,必须是我们对‘外天下、外物、外生’的顿悟,那一瞬间的‘灵光’。”

  “有顿悟见解,入了门,便是金华乍现。”

  “有了成熟见知,并且知行合一去践行,就是金华正放。”

  “有了完整系统的认知,并已经有了正在走的路,就是金华大凝。”

  “回光是有,而非无。”

  “枯坐参禅,不见真。”

  “如是而已。”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