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八十三章 没有后悔药卖(求订阅!)_水浒逐鹿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仅赵桓对过往充满了悔恨,赵佶也对过往充满了悔恨。

  只不过——

  赵佶的悔恨,跟赵桓不同——完全不同。

  赵佶有三大悔恨:

  第一大悔恨。

  赵佶悔恨自己胆小懦弱,见金人来了,就匆匆传位给赵桓。

  自从被赵桓软禁时起,赵佶无数次想:“当初,我若是不胆小懦弱匆匆传位,而是担负起我应负的责任,组织军队抵抗金军入侵,形势何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第二大悔恨。

  赵佶悔恨自己不该听李纲、蔡攸之言回京。

  自从被赵桓软禁时起,赵佶无数次想:“当初,我若是不回京,不论是留在南方,还是去洛阳,都不会先被自己的儿子软禁,然后毫无抵抗之力被捉受辱!”

  第三大悔恨。

  也是赵佶的最悔最恨。

  那就是选赵桓继承他的皇位。

  首先,赵桓不孝。

  这非常非常非常令赵佶寒心。

  说实话,赵佶早就当够皇帝了,自从他将皇位传给赵桓,根本就没想过复辟,若说他有甚么想法,那也只不过就是想晚年过得好一点罢了。

  可赵桓防他,就像防贼一般,不仅将他软禁,连他敬的酒都不敢喝。

  其次,赵桓畏首畏尾又自作聪明。

  在当了二十来年皇帝的赵佶看来,赵桓最大的问题就是,该自己拿主意的时候,畏首畏尾,该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时,又自作聪明一意孤行。

  再次,赵桓当断不断。

  赵佶不否认,大宋落到今日这般田地,有他的原因,可赵桓但凡是有那么一点点决断,形势也绝不会坏到了这种程度!

  要知道,直到现在,大宋还有广袤的疆土,一亿多民众,几十万大军,他们父子不论是逃去蜀地,还是逃去南方,都不至于沦为亡国之君,都不至于被仅仅十万金军给活捉了,都不至于让赵宋断送在他们手中。

  最后,赵桓毫无担当。

  时至今日,赵桓还张口闭口说大臣误国,不肯承认社稷山河是他赵桓亲手葬送的。

  赵佶一共有三十一子,不算早夭的,也有二十五个。

  这其中:

  郓王赵楷。

  文采风流,琴棋书画皆有所成,匿名去参加科考,取得了进士第一名。

  肃王赵枢。

  有过目不忘的才能。

  去年出使金军时,他与大臣沈元用一起,被软禁在燕京愍忠寺里。

  闲暇无聊,他们在寺中游逛,偶然遇到一座唐人碑。

  沈元用素以强记为名,随即朗诵一遍。

  赵枢且听且行,似乎漫不经意。

  回到住处后,沈元用想向赵枢夸耀其聪敏,于是取纸默写碑文——记不住的地方就空缺着,共有十四字空缺。

  写完后,沈元用将碑文交给赵枢。

  赵枢看完,取笔尽补其所缺的十四处空缺,又改正了沈元用的四五处错误,然后放下笔,改换话题,毫无夸耀之色。

  沈元用骇服。

  景王赵杞。

  至孝。

  自到郊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