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零四章 提前庆祝胜利(求订阅!)_水浒逐鹿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众臣扫了一眼,说:“你们呀,都只看到些皮毛,没看出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含义。”

  众臣望着梁师成,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梁师成见之,洋洋自得地接着说:“你们看,纵观全书,飞动若虎踞龙腾,飘然若风云际会,汪洋恣肆,气贯长虹,难道你们没体会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众臣一听,恍然大悟。

  赵佶点点头,对梁师成的评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十月十三日,萧普贤女的称蕃奏表送达东京。

  赵佶阅后更高兴!

  他立即召集王黼等大臣来崇政殿,研究处理办法。

  大臣们对此的意见很不一致。

  王黼认为,萧普贤女只是纳款称臣,这不能接受,必须纳土才行。

  李邦彦则认为可以接受,他的理由是,契丹能够纳款称臣,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纳土又能怎样,燕地民族众多,管理繁琐,如果朝廷直接去接管,说不定还要倒贴,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王安忠赞成王黼的观点,他认为,契丹不纳土就予以驳回,大军应继续北上,因为收复燕京,并不全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有边防军事利益,以及重要的政治意义。

  他们争论了很久,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赵佶采纳了王黼和王安中的建议,决定驳回萧普贤女的上表。

  萧普贤女上表求称蕃这件事,在朝廷震动很大,对于宋朝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历史性的胜利成果。

  太宰王黼率百官上表称贺,表曰:

  制军命将,用申中夏之威,取乱侮亡,遂复全燕之地,盛超振古,喜溢绵区。臣闻舜肇十二州,始别冀都之壤,周建八百国,首疏召奭之封,当天津析木之交,实上谷广阳之胜,形势有金汤之险,膏腴号陆海之饶,石晋不纳契丹,始大割土地,而失金河之险……

  恭惟皇帝陛下,性备尧仁,智兼汤勇,诞敷文德,同四海之车书,肃将天威,辟三王之境土,凡此濯征之策,仰系独断之神,料纤悉於九重,契几微於万里,神祗效职,天地合符,亟臻复古之勋,仰快在天之愤,受端闱之献,方陈希阔之仪,增舆地之图,更阐文明之化……

  从这份奏表可以看出,王黼的确是竭尽阿谀之能。

  赵佶也有些飘飘然,他下诏回应道:

  朕嗣纂丕图,日新庶政,思加大信,式协万邦,每敦邻国之欢,用遵带砺之约,岂意蕃族自叛宗盟,命帅出师巡边……

  燕民效顺,束身请命以来归,将尽复燕云之故疆,聊共成祖考之昔志,君臣有庆,中外交欢,成此肤功,赖予良弼,丕扬伟绩,实系嘉谋……

  随后,赵佶连续发布了四道手诏。

  一、改燕京为燕山府,并赐涿州、易州等八州新名。

  二、赐新收复州县曲赦。

  三、蠲除科率,即免除新收复州县的各种苛捐杂税,对贫乏饥饿之民,以官粟赈济,勿使百姓流离失所。

  四、甄擢贤才,对于新收复各州县,那些怀才抱艺,湮没在民间的各类人才,或者素被乡里所推荐而没有试用者,还有那些因忠直而得罪权贵或者被权贵排斥者,以及因失误而获罪的官员,都要加以甄别擢用。

  朝廷安排快马将赵佶的手诏送达雄州河北宣抚司。

  接到赵佶的手诏,蔡攸亲自来到驿站对辽使说:“我们已接到诏书,对你们称臣纳款不予接受,除非是你们纳土,否则免谈,现在请你们马上离境。”

  萧容大吃一惊!

  韩昉则苦口婆心道:“若大辽不存在了,将来你们必然会被女真和李衍所扰,唇亡齿寒!”

  蔡攸不听,转身离去。

  韩昉站在庭院中大声说道:“辽宋已结好百年,誓书具在,汝能欺国,独能欺天耶?”

  ……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