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武学四境,有道撄宁_长生可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头发,说道:“这样吧,一路上乘船苦闷,我教小师叔练武如何?”

  “练武?”

  “对,练武比修道要苦一些,但不用想那么多,小师叔愿意学吗?”

  “不冲突吗?”

  “三丰祖师常自称为一介武夫,我想是不冲突的。”

  “那好吧,我学。”

  张执象想学,张永焕便开始教授,只见这书生文士般有些温吞的中年人站在那里竟然给人一种渊渟岳峙的感觉,一步转出,左右攉打,刚风鼓动,待抬步攉打顶肘,一步落下,仿佛整个甲板都震了起来,一肘顶出,面前如有碑石恐怕都要被击碎……

  “这是八极拳,也叫巴子拳,是武当山流传出来的。”

  “传闻是当年少林与武当做学术交流,共同创造了这门拳法,虽然属于内家拳,但刚猛霸道,却是集合了少林外家功夫的精髓。”

  “其实武功没有高下之分,厉害与否取决于使用者。”

  “如宋太祖赵匡胤,便以一套长拳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武学的要义在于功力,而非技艺。”

  “这点看武学四境便可得知。”

  “四境为:手熟、不工、耳顺、从心。”

  “宋代欧阳修有《卖油翁》一文,其文有‘无他,但手熟尔’,以其沥油之技比陈康肃之射艺,盖世间技巧,神乎其能者,不外乎‘手熟’二字。”

  “武学之道,当从此始。”

  “《道德经》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故而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一招一式无需刻意修辞,不拘于匠心,浑然天成。”

  “手熟之后返璞归真,便是不工。”

  “孔子说: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余曰耳顺也’。”

  “耳听为知,心与耳相从,是谓之耳顺,耳顺者,知而能行者也,也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耳顺之境,在于知行合一,所思所想,身体能够跟得上,也在于从这个阶段开始,武者的感知能够听到天地的声音,有心眼之能。”

  “所谓从心。”

  “便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天地有它的规矩,在天地的规矩之内能够从心所欲,便是最大的自由。”

  “武夫没有神通术法,也不能飞天遁地。”

  “但,正因为不能,故而无所不能,从心境的武夫,任何法术都无法直接作用于其身。但其自身又是小天地,可以随心所欲的掌控己身,甚至能做到金刚不坏。”

  “是谓:万法不受,诸邪辟易。方寸之间,有我无敌。”

  武学四境是很厉害,可张执象听懵了,问道:“四叔,既然万法不受了,那还怎么修仙?”

  张执象辈分很高,但各论各的。

  年长的称叔伯,同年的称兄弟姐妹,大概就是,你管我叫叔,我也管你叫叔……张永焕在永字辈里排行老四,故称四叔。

  “小师叔可知撄宁?”

  “撄宁?”

  “庄子说: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杀生无念。”

  “我不用万法,而万法自来。”

  “如何不能修仙?”

  张执象是知晓撄宁的,庄子说修行有三个境界,分别是:心斋、坐忘、撄宁。

  既然武道从心境与撄宁有关,那么张三丰祖师自称为一介武夫,那是不是代表三丰祖师已经接触到了撄宁的境界了?

  张永焕似是知道张执象在想什么,笑道:“没错,三丰祖师已经半步撄宁了。”

  已经半步撄宁?这什么意思?

  不是曾经到达?

  意思是说……张三丰还活着?嘉靖五年,那不是都279岁了?

  张执象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干涩:“三丰祖师……还活着?”

  张永焕点头:“嗯,但离三百岁大限很近了,掌教说大寒之前有大暑,如果三丰祖师能够修成真仙,或可突破大限,长生久视。”

  三百岁大限?

  嘉靖四十二年,嘉靖帝赠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赠,追赠。看来历史上三丰祖师并没能修成真仙……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