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二章 选择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内应,决堤放水,淹死了多少将士?

  那可是近十万人,十万条命!

  李义孙心中想着事情,想起李笠亲笔信中的内容。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乱了将近三百年,是时候结束了。

  能够让天下统一,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日子的朝廷,才是值得效忠的朝廷。

  想到这里,李义孙有些纷乱的心,平静下来。

  抬头看天,看着蓝天白云。

  李笠当年,还是个少年时,就杀了李家的仇人,让李延孙的大仇得报。

  过了几年,李笠竟然击败了侯景,并将其生擒,在建康游街之后“脔割”,让李义孙的杀父之仇得报。

  所以,哪怕仅仅是报恩,他给李笠做内应,也是应该的。

  李义孙觉得李笠说得对,天下乱了将近三百年,这乱世,是该结束了。

  。。。。。。

  洛阳东郊,风尘仆仆的皇太子李昉,看着荒芜的洛阳城廓,看着城廓西北角的金墉城,以及眼前静静流淌的洛水,感慨万千。

  官军收复洛阳,他奉父亲之命来洛阳现场勘查,为接下来的重建做准备。

  而闻名天下的洛阳城,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李昉想起了往事。

  四十多年前,梁国大通二年,魏国发生内乱,梁国将军陈庆之,奉命率军护送在梁国避难的魏国宗室元颢北上。

  陈庆之所部兵马,连战皆捷、长驱直入,成功护送元颢到魏都洛阳。

  当时的洛阳,虽然刚经历了河阴之变,但作为北朝都城,繁华依旧。

  陈庆之入洛阳之后,为洛阳的繁华所震撼,与洛阳士人接触后,惊叹“衣冠人物尽在中原”。

  如今,四十多年后,南军再次收复洛阳,而此时的洛阳,已经残破不堪,和陈庆之当年看到的洛阳,截然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

  陪同李昉来洛阳的尚书左仆射祖珽,及其他官员,现场讲解起来。

  当初,魏帝元修与权臣高欢决裂,率部入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随后另立皇帝,并迁都邺城。

  并将洛阳及周边地区(河南郡)四十万户迁至邺城。

  四十万户,以一户五人计,就是二百万人,这么多人被迁走,河南郡自然为之一空。

  洛阳瞬间变得冷清起来。

  从那以后,东西魏围绕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反复争夺,并数次爆发大战,进一步导致洛阳衰落。

  因为当地人口不足,粮食产出不多,无法供养太多驻军,所以,驻防洛阳的东魏/齐国军队,平日里的数量有限。

  人少,自然无法守住偌大的洛阳城,于是,将洛阳城西北角的金墉城作为据点、堡垒。

  金墉城相比洛阳城,不大,但数千兵力据守,正合适,城墙坚固,即便是数倍于己的大军围攻,急切间也攻不下来。

  而且金墉城的位置很关键:挡住了洛阳城北和北面邙山之间的陆地通道。

  洛阳城南临洛水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