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四回 论不孝孟王讽皇帝 金水河太后测深浅_辛夷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大的罪责?”

  赵祯微微一笑,神色不变的问:“皇叔这也觉得不够,那也觉得不够,还想要什么才觉得够?”

  他不待元俨回话,面上的肌肉隐隐抽搐一下,整张脸刷的阴沉下来:“朕施仁政宽政,是记得古人说治臣严苛则臣下噤声,臣下噤声则上位盲聋,盲聋是朝廷上下不相通,便无法治国①。偏偏有人拿仁政当成沽名钓誉的手段,不断进言相烦,以为朕软弱可欺。也罢,行宽政必然有此遭遇,逆耳忠言朕吞的下去,但以无端过错加以指责,总不能尽数由着他!”

  一句话说得堂中变色,人人绷紧了心神站着。

  赵祯平时总是儒雅,偶然发怒则颇为骇人,但元俨已经经历过一次,心中早就做好了准备。只听他学着赵祯的话说:“是,诚如陛下所言,忠言逆耳总是要听的。自古君权是天授是人授,陛下明白其中道理,百姓却不一定。他们若以为指责陛下的不是臣下,而是上苍,怎不盼望帝王能顺应天命而为。”

  赵祯冷峻的看向他,一字一句的说:“是臣下抑或上苍,朕自有决断,不劳皇叔再费心。”

  元俨寸步不让,托手向上一指:“不孝之罪,上达于天!陛下,为了基业牢固,莫要被私心蒙蔽了眼睛!”

  看着这两个人你来我往,韩亿与石中立交换了一下眼神,各自暗忖:“决断不决断,过不了几日便见分晓。”

  下午,后苑仁智殿。

  杨太后一向不爱出慈寿宫,就算逛到后苑,也多为观书,极少在仁智殿驻足。不过仁智殿在后苑中,绝非乏人问津的场所。太祖定都时民生凋敝,他身为至尊天子,一方面要考量到百姓的休养生息,不敢大建游园;另一方面,为了安抚功臣不会再起动乱,他几乎散尽了金银来犒赏他们,实在也没余钱。因此,从宫城扩出来的后苑已经是极为奢靡的游弋园林了。

  而其中仁智殿更在大内中线上,从宣德楼一路沿着大庆殿,紫宸殿,接着便是它。由此,其地位之高可窥一斑。

  其在筑造上下的苦心亦不少,仅殿前便有高三丈宽丈半的太湖石两座,东面叫“神运万岁峰”,西面称“独秀太平岩”。历数前朝记载,如此俊秀硕广甚为罕见,更别提殿后高百尺(30米)的叠石峻山。

  叠石顶上竖有巨岩刻字曰“香石泉山②”,这个“泉”字,则是从金水河挽水至山顶而垂下的飞瀑处得来。此泉又坠堕至山脚下荆王涧,蜿蜒入另一侧涌翠峰。山下有洞,贯通东西,名唤“太山洞”,高八尺,可通人,人自山后能入内。春夏初秋,于洞内观轻瀑离落珠散宛若水帘,水音清脆无序,水风清凉怡人,嫔御之间亦乐得相邀前往。

  祖筠挽着杨太后的手,随她绕过仁智殿到了石山跟前站定,仰面望去,山瀑涓细若枯,不禁愁眉拧起,叹道:“去年这时节奴婢来看,水还没断,要说是上游结了冰,未免太早了些。”

  杨太后抬腿站到涧畔石阶上,祖筠赶紧牵牢了她,她朝涧底探了一眼,只有浅浅几寸高的水床而已。

  杨太后摇摇头,平静的说:“金水河在城外,水又丰沛,即便冬日也没听说过结冰,只有到了宫城里水流虚缓的时候,才可能如此。眼前这分明是旱情所致。”

  听了这话,祖筠还是有些担心:“东京四处有水环绕,后苑的水门该不会断流吧?”

  ①《说苑》公叔子:“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

  ②《历代宅京记》没有说是从哪里取水,但贯通开封皇城最大的水源是金水河,金水河又是引到后苑中的,所以我自己做了猜测。山洞什么的也是自己乱想的……

  请收藏:https://m.9bige.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